一、前言
生成式人工智慧(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, Generative AI)近年快速發展,透過大量資料訓練模型,能自動生成具真實感的文字、影像與影音內容。此技術雖在創作、教育及商業領域帶來顯著效益,但也同時衍生資訊安全與倫理風險,特別是在假新聞與深偽影像(Deepfake)方面,其影響已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。
⸻
二、生成式 AI 與假新聞風險
生成式 AI 能以自然語言生成高品質文字,使假新聞的製作與散布更為容易與真實化。
1. 生成效率高:AI 可在短時間內大量生成具邏輯與說服力的文本,使假訊息迅速擴散。
2. 內容真實感強:AI 能模仿新聞報導的語氣與結構,降低受眾辨識難度。
3. 社會影響深遠:假新聞可能操控輿論、干預選舉、引發群眾恐慌,進而破壞社會信任。
研究指出,AI 生成的假訊息在網路平台上的轉傳速度遠高於人工撰寫的內容,顯示其在資訊傳播中的破壞性潛力極高。
⸻
三、深偽影像技術的風險
深偽影像是結合生成式 AI 與深度學習(Deep Learning)的人臉或聲音合成技術,可創造出高度擬真的偽造影音。
1. 身份濫用與詐騙:攻擊者可利用深偽技術偽造他人形象進行金融詐騙或網路勒索。
2. 名譽與隱私損害:被偽造者的肖像可能遭用於誹謗或不當內容,造成心理與社會層面的傷害。
3. 政治與國安風險:若政治人物的假影片被散布,可能引發外交誤會、輿論操控或社會動盪。
近期多國已出現以深偽技術偽造政治人物談話的案例,部分民眾誤信影片真實性,顯示其對社會穩定構成嚴重威脅。
⸻
四、可能的因應與解決策略
針對生成式 AI 所帶來的資訊風險,學界與產業界已提出多項應對方向:
1. 技術偵測與驗證機制:開發深偽辨識模型,透過像素異常、語音頻譜等特徵判斷內容真偽。
2. 數位水印與來源標記:於生成內容中嵌入不可見的識別碼,以追溯生成來源。
3. 政策與法規建立:政府應制定相關法律,規範生成式 AI 的應用與責任歸屬,明確禁止惡意使用。
4. 媒體素養教育:提升大眾的資訊辨識能力,使使用者能主動判別假訊息與深偽內容。
⸻
五、結論
生成式 AI 雖帶來創新與便利,但其在假新聞與深偽影像領域的濫用,已對資訊真實性與社會信任構成重大威脅。唯有透過技術防護、法律規範與教育推廣三者並行,方能在促進 AI 發展的同時,維持資訊生態的健康與安全。